您当前的位置: 主页 > 典藏 > 竹刻的鉴与藏

竹刻的鉴与藏

时间:2016-10-29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8月13日至11月13日,由苏州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的“苏·宫——故宫博物院藏明清苏作文物展”在苏州博物馆举办,86套(101件)明清宫廷藏苏作精品荣耀返乡,彰显了苏州雕刻工艺的艺术魅力。在此次展出的苏作精品中,有一系列出自名家之手的竹刻艺术作品受到极大关注。竹刻是我国工艺美术品百花丛中最早的品类之一,尤其在明、清两代得到了空前发展和提高,名家辈出,巧手如云。然而明清竹刻艺术传世作品真伪难辨,保存困难,在收藏与保养方面也颇有门道。本文记者采访了苏州博物馆展览设计部负责人漆跃文与青年竹刻家、藏家李清波,探讨明清竹刻的艺术特色以及收藏保养之道。

  竹刻艺术的兴起与衰落

  明朝中叶,竹刻艺术在嘉定兴起,第一代创始人为朱鹤。后有嘉定、金陵两派中心一说,其实并不准确。李清波告诉记者:“嘉定派的诞生早于金陵,它在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已经形成,由朱鹤创立。在这之前竹刻属于民间工艺,属于现在工艺品的范畴。朱鹤受吴门画派的影响,在吴门画派所倡导的文人画风的熏陶下,开始雕制带有文人气质的作品。经过朱氏三代人的不断努力、继承、发展、开拓,他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竹刻风格。濮仲谦是金陵地区的代表,他多使用形状奇特的竹子稍加雕饰,即‘大璞不斫’,以这种方式雕刻扇骨后,以阴起阳文的技法雕刻花卉,以浅刻的方式落款。其作品带有浓浓的书卷气,深受文人追捧。”

  漆跃文说:“嘉定竹刻技艺以品种繁多、精雕细刻为特色,其雕刻以深雕和镂雕见长,尤以圆雕为多,作品刀法浑厚、刻划入微、纹饰细腻、线条流畅、形象生动,且注意打磨出光,色泽光润。金陵竹刻技艺以天然随形,秀逸典雅为特色,巧用竹子天然色泽和纹理,审曲度势,略加刀凿,稍作勾勒而成。作品天然气息浓厚,刀法浅淡,似随手刻划,然艺术功力深厚。”

竹刻的鉴与藏 

明 崤曾款 翼兽 竹根 故宫博物院供图

  常常有人将嘉定竹刻与金陵竹刻相提并论,最早给竹刻艺术提出分派的是清代嘉庆时的金元钰,他所著的《竹人录·凡例》中道:“雕琢有二派:一始于金陵濮仲谦,一始于吴邑朱松邻。濮派浅率不耐寻味,远不如朱。”收藏家王世襄在其编著的《竹刻》一书中表示,以濮仲谦为首的金陵派一说并不成立,因为后世并没有得其亲授或受其影响的竹刻家出现。

  竹刻从明代中期形成专门的艺术门类之后,不论在技法还是题材上都迅速发展,尤其是在题材方面,从开始刻高士、松树、鹤鹿、菩萨像、历史人物、民间传说为主,直至后来吸收了现实生活中的题材,在人物的刻画处理上将多种雕刻技法相结合,作品多以笔筒、小摆件为主。至清康熙、雍正年间,嘉定竹刻名家辈出,技法更趋新颖。清道光之后,嘉定竹刻渐趋衰落,名家稀少。民国以后,嘉定竹刻渐趋滞销,高雅之作寥若晨星,时代背景之下刻竹店相继歇业,嘉定竹刻走向衰暮。

  李清波告诉记者:“民国时期嘉定竹刻仍占有竹刻工艺品中的一席之地,竹刻艺人为了生计考虑,将原先许多观赏型的品种转为实用型,在那一时期制作了许多生活日用品,比如烟袋杆、酒杯、竹筷、眼镜盒、香烟盒等。竹刻走向衰败主要由当时的国情所决定。辛亥革命以后,北洋军阀统治,人们生活艰难,竹刻产品也渐趋滞销。战争结束后,嘉定竹刻已经奄奄一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竹刻大师就只剩下潘行庸一人了。”

  漆跃文分析道:“竹刻艺术的衰落,一是由于文化修养和书画功力的缺失,晚清的嘉定竹刻逐渐丧失自身的艺术特色和审美品位,而向工艺品和商品化迅速转变;二是贴黄工艺(削取竹筒内壁约2毫米厚的黄色表层,经煮压后,粘贴在木胎的器物上的汉族竹刻工艺品)的引进对嘉定竹刻传统形成了巨大冲击。贴黄在品种上全为实用器,装饰上以图案为主,与嘉定竹刻以画法入竹的艺术特色截然不同,竹黄层极薄,嘉定竹刻的刀法技艺于其上毫无用武之地。”

竹刻的鉴与藏  

清 封锡禄 圆雕竹根罗汉

 明清竹刻名家巡礼

  朱 鹤

  明清时期,竹刻名家辈出,朱鹤(朱松邻)之后,他的儿子朱缨(朱小松)、孙子朱稚征(朱三松),传承和发展了嘉定竹刻,史称“竹刻三朱”。

  朱鹤以书画艺术融入竹刻,开创了以透雕、深雕为特征的深刻技法,能于分寸之间拓展空间,刻山水、人物、楼阁、鸟兽,皆因势象形,因形造境,风格简老朴茂。其所制作品有笔筒、香薰、杯、罂诸器等。

  李清波举例道:“朱鹤所刻竹根雕《五子戏弥勒》收藏在宁波天一阁博物馆,这是一件集多种雕刻技法于一身的作品,其中包括圆雕、镂雕、浮雕,落款使用了浅刻,用刀如笔、造型生动、刻画入微。这件作品经过几百年的流传,包浆浑厚,令人爱不释手。”

竹刻的鉴与藏  

明 朱鹤 五子戏弥勒

  朱三松

  “苏·宫——故宫博物院藏明清苏作文物展”中,展出了嘉定竹刻名家作品有朱小松款竹根刘海戏金蟾、朱三松款竹仕女图笔筒、顾珏款竹迎驾图笔筒、吴之璠款竹刘海戏蟾图笔筒、封锡禄款竹根布袋和尚,此外还有侯崤曾款竹根翼兽、王易款竹滚马图笔筒等精品。

  漆跃文以朱三松为例做出赏析:“朱三松,名稚征,与其父小松、祖父松邻合称‘嘉定三朱’,均为竹刻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而以三松成就最高,有出蓝之誉。本次展出的朱三松款竹仕女图笔筒,集镂雕、浮雕、阴刻等技法为一炉,精益求精,不同凡响。此器色泽深红,圆筒式,下承三矮足。外壁镂雕仕女,头戴风帽,手拈兰花,傍石而立,身周洞石壁立,通透异常,古松穿岩而出,盘曲矫健。松下石台上浅浮雕杯、砚、盆景等案头清供。石壁上阴刻行书:‘万历甲寅(万历四十二年,1614 年)秋八月’,旁刻‘三松作’款识。另一侧石上阴刻隶书填绿乾隆御题诗一首并有‘乾隆丁酉新月御题’九字,下有‘乾’‘隆’二小印。”

竹刻的鉴与藏  

明 三松款 仕女图竹笔筒 故宫博物院供图

  清代康熙、雍正年间,经济繁荣,人口增多,文化昌明。此时嘉定竹刻名家辈出,技法更趋新型多样,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嘉定竹刻作为贡品传入宫廷,声名远扬。继“三朱”之后,吴之璠是嘉定派竹刻的第一高手。

  李清波介绍:“这一时期最具代表的竹刻家之一吴之璠,在继承了‘三朱’刻法的基础上,大大吸收了北魏龙门石刻中浅浮雕的雕刻手法,独创了‘薄地阳文’作为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他在绘画、构图方面颇有造诣,将自身卓越的艺术涵养全部灌输到竹刻作品的创作布局中。以其所作二乔并读图竹笔筒为例,笔筒一面浮雕三国时东吴名媛大小乔咏读书卷的画面,风鬟雾鬓纤毫毕现,丰肌美姿有不胜绮罗之态。杌、榻、文具、瓶、炉、花、尊等道具也镂刻得一丝不苟,烘托出恬静清雅的书香气息。另一面刻阳文‘雀台赋好重江东,车载才人败下风。更有金闺双俊眼,齐称子建是英雄。吴之璠’,阳文印‘鲁珍’,阴文起首印‘宝’。纹饰之外,悉剔为平地,使花纹微微高起。肌肤润泽的竹丝素地与精雕细刻的纹饰对比明显,相映生色。在吴氏‘薄地阳文’样式的作品中,此件浮雕凸起度较高,接近高浮雕,可见吴之璠在技法上并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程式,而是根据艺术需要灵活处理。”

竹刻的鉴与藏

清 吴之璠 二乔并读图竹笔筒 正面

竹刻的鉴与藏  

清 吴之璠 二乔并读图竹笔筒 背面

 封锡禄

  在吴之璠“薄地阳文”刻法出现10余年以后,嘉定又出现了以立体圆雕人物见称的流派——封氏一派。封锡爵、封锡禄、封锡璋三兄弟,是与吴之璠同时代的竹刻大家,号称“封氏三鼎足”,他们都精于圆雕人物,以封锡禄成就最高。后来,他与其弟封锡璋被康熙皇帝召入内廷为皇家刻制作品。

  漆跃文介绍:“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竹刻名家是封锡禄。封锡禄,字义侯,晚号廉痴。封氏一门,皆能刻竹。兄锡爵字晋侯,弟锡璋字汉侯,兄弟三人号称‘鼎足’。以雕刻竹筒、竹片和利用盘根错节的竹根镂雕见长。由于声闻于朝,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锡禄、锡璋入京供职于养心殿造办处。本次展品中的封锡禄款竹根布袋和尚,盘膝曲腿,席地而坐,身披袈裟,袒胸露腹。其缩颈耸肩,眯眼纵鼻,笑意满面,神态十分生动。两小童嬉戏身旁,一伏布袋上,一向腹部攀爬。布袋和尚右手握一大珠,左手抚童背。其背后左下侧阴刻行书‘封锡禄制’四字款。此作刻工精妙,人物形象掌握准确。尤其是布袋和尚眉眼攒聚,似奇痒难耐状,惟妙惟肖,趣味盎然。”

竹刻的鉴与藏  

清 封锡禄款 布袋和尚 竹根 故宫博物馆供图

  周颢

  乾隆、嘉庆年间是嘉定竹刻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个时期的领军人物是周颢。他是一位全才,精通写诗作文,能书会画,竹刻更是精致。他是将南宗画派引入竹刻的第一人,开创了以浅刻、写意为特征的竹刻风格,使主宰竹刻200余年的北宗画派风格为之一变,也使竹刻艺术更具文人画气息。周颢传世作品件件都是精品。与他同时代的著名学者钱大昕在《周山人传》一文中说,周颢“用刀如用笔,不假稿本,自成丘壑,其皴法浓淡坳突,生动浑成”。

竹刻的鉴与藏

清 周颢 浅刻松壑云泉图竹笔筒

  收藏要小心,保养要用心

  明清竹刻的形制多适合文人口味,其品种有以竹筒和竹片制成的笔筒、香筒(薰)、臂搁、插屏、抱对等器物,也有以竹根刻成的人物、山水、草木、走兽等题材的摆件。竹刻艺术当中,笔筒是一个重器,除了几位专攻根雕、圆雕的名家以外,晚清以前所有名人的代表作都有笔筒,所有的竹雕技法在笔筒上都有体现。李清波告诉记者:“笔筒在明代时就深受文人雅士追捧,在文房四宝中‘笔’排在首位,盛笔的容器笔筒也就成了竹刻艺术中的重器。”

  对于明清竹刻艺术的收藏,李清波说:“明代的作品非常稀少,并且市场鱼龙混杂,像笔筒这样较大型的器物不太常见。尤其笔筒难以保存,容易干裂。建议可以收藏一些清中晚期的小件竹刻作品,目前受到的关注不多,价钱也较为合适。像扇骨、臂搁这类作品相对于笔筒的价格会低很多。”

  明清竹刻作品流传下来的真品不多,但仿品不少,并且竹刻作品最怕燥湿,极易损裂和虫蛀,因此对于竹刻艺术的鉴定与保养较为复杂。李清波强调:“首先要了解竹刻的历史、一些竹刻名家的刻竹风格。要多看、多学、多问。年代越久的竹刻作品和年代越近的作品都不易保存。老的竹刻经过时间的风化竹质会变松,而新的作品则容易开裂。再者,由于南北方湿度不同,南方购买的竹刻作品带到北方也容易开裂。因此,竹刻的保养要格外注意湿度的控制。竹刻作品需要时常把玩,你对它下了功夫,它也会以温润作为回报。

竹刻的鉴与藏

清 顾珏款 迎驾图 竹笔筒 故宫博物院供图

  刊于《艺术市场》2016年第10期上旬刊
(责任编辑:陈小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收藏界的立场,也不代表收藏界的价值判断。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