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主页 > 机构 > 艺术与科学、东方与西方的殊途同归

艺术与科学、东方与西方的殊途同归

时间:2016-09-03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艺术与科学、东方与西方的殊途同归

与阿Q像  蒋兆和

2012年起组织开展的“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是文化部推动美术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活动开展至今已5年,已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2016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项目经过专家认真评选,并经文化部审核通过,共有29个常规展览项目与2个巡展项目入选。其中, 7月26日至10月23日,中华艺术宫联合中国美术馆、北京画院共同主办的“现实的光芒——国画现代人物画研究展亮相沪上,自开展以来引起了广泛关注。

作为同行——2016美术馆联合大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内首次关于中国人物画专题研究的大型学术展,现实的光芒展以280余件20世纪以来的中国人物画代表作,从纵向上梳理中国现代人物画的发展历程,从横向上展示多个流派的涨落,亦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作为主线,映现人物画面对社会现实的发展、面对西方艺术的冲击所做出的反应。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番汇集国内9家艺术机构的藏品,包括中华艺术宫、中国美术馆、北京画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浙江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上海中国画院,以及艺术家及家属提供的许多珍贵作品,使得展览能够全面而系统地呈现中国人物画的现代化历程;为有效利用各自场馆优势与馆藏资源,加强美术馆馆藏之间、南北文化之间的交流进行了有益尝试。

从视觉文献中直观创作转型

蒋兆和的《与阿Q像》 ,李斛的《嘉陵江纤夫》 ,黄胄的《载歌行》 ,刘文西的《山姑娘》 ,周思聪、卢沉的《矿工图》组画,方增先的《帐篷里的笑声》 ……展览现场,观众驻足于一幅幅在美术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作品面前,以生动的视觉文献直观中国人物画的演变;展览中“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代与生活的礼赞”“思想与语言的自觉” 3个板块则以时间为轴将演变过程加以细分。

20世纪初期,新的时代思潮冲击封建旧文化,隐逸、遁世的文人画观念受到质疑,积极、入世的艺术得到提倡,雅与俗的壁垒被打破。现代人不仅入画,而且有了别样的画意。展览中,齐白石创作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乞丐图》《挠背图》 《背手闲吟图》等6幅人物画可谓珍贵——他的人物画并不多,却件件令观者忍俊不禁,尤其《搔背图》 ,画一位老者用挠子瘙痒的情形:老者袒胸露背,将衣袍脱至腰间,右手拿着挠子全情投入地搔背,并露出满意的神情——与传统概念化的人物画迥然不同,用笔简单而富有意趣,形象简洁而深蕴内涵,洋溢着纯真质朴的生命力。

既是漫画家,又是中国画家的丰子恺,敏感于新时代思潮,艺术观念明确——他贴近生活,最喜从日常琐事中搜寻素材,而日本浮世绘这种以刻画风俗人事为主的形式则是其将艺术与时代相结合的突破口。展览中,上海中国画院藏的一幅《家家扶得醉人归》 ,描写两对夫妇相依微醺的情态。杨柳摇曳、小燕欢畅,淳厚的酒香伴着和煦的春风飘散开去,令人倍感小确幸的祥和。

以山水画在美术史留名的关山月,曾于抗日战争期间,创作过一批表现苦难民众的人物画作品,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成为他思考的主要命题。此次展出的《中山难民》创作于1940年,画面远景是隐现的城市,中景是倒塌的房屋,前景则是席地而坐、衣衫褴褛的老者和幼童,强烈的现场感让观者仿佛身临其境,又透出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

曾在汉唐主宰画坛的人物画,发展至元代渐趋衰落;宋元文人画追求简练、灵动的诗情,成就了山水与花鸟画的高峰。在现实的光芒展览的策展人、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裔萼看来,因与现实日趋疏离,人物画走向没落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转型期的人物画一扫曾经的孤高清冷、泥古不化之气,多了温暖的关怀、激情的创新。为人民传神,为时代写照,中国现代人物画形象地记录了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亦反映了文化的转型与思想的变革。人物画兴衰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关注现实、贴近人生是中国现代人物画兴盛的根本,也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指向。裔萼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