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主页 > 篆刻 > 黄香铁故居: 识字有此舍 著书隐耕楼

黄香铁故居: 识字有此舍 著书隐耕楼

时间:2016-09-03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黄香铁故居: 识字有此舍    著书隐耕楼

黄香铁故居铁耕楼

  【关键词】

  黄香铁

  黄香铁(1787-1853),原名黄钊,字谷生,嘉应州镇平县(今蕉岭)陂角霞黄村人,清代著名诗人、方志学家。黄香铁生于江苏苏州黄骊坊,嘉庆二十四年考中己卯科举人,但科举仕途并不顺利,在京充国史馆缮书多年,后三入潮州讲学,晚年隐居于故乡铁耕楼。他一生严谨治学、工于诗词、才华横溢,著作甚丰,计有《读白华草堂诗集》、《诗纫》、《经馂》、《史呴》、《铁庵随笔》、《石窟一征》等流传于世。在嘉应州,他与宋湘、李黼平齐名,被誉为“梅诗三家”。在京师,他与张维屏、黄香石、林辛山、谭敬昭、吴秋航、黄小舟一起,被称为“广东七子”。

黄香铁故居: 识字有此舍    著书隐耕楼

铁耕楼正门上书“识字耕田之舍”,侧门楹联:“五亩鸡豚同室攘,一筐葱韭共家肥。”屋主黄香铁退隐躬耕、为学求知的志趣跃然于上。

黄香铁故居: 识字有此舍    著书隐耕楼

铁耕楼正门上书“识字耕田之舍”,侧门楹联:“五亩鸡豚同室攘,一筐葱韭共家肥。”屋主黄香铁退隐躬耕、为学求知的志趣跃然于上。

  石窟一征

  《石窟一征》是黄香铁编撰的记载镇平(蕉岭)县的历史沿革、教养之道、礼俗之宜以及天时、地志、人物、方言等方面的一部志书,极具文献价值。全书共八万余字,分为方域、征抚、教养、礼俗、天时、日用、方言、人物、杂记等。《石窟一征》按志书体例编纂,但由于此书是私撰而非官修,故不名志书而作“一征”,同时亦是作者之谦词。该书突破“志书乃一方之史”、“述而不论”的体例,援引他省别县的事例充实资料,并涉及封建社会的典章制度,包括客家源流、民俗、方言、风土人情等内容,不仅可作县志读,亦是研究客家文化的宝贵历史资料。

黄香铁故居: 识字有此舍    著书隐耕楼

铁耕楼位于石窟河东岸的霞黄村。

  【问迹寻踪】

  “储米刚三月,藏书近五车。业农虽雪淡,为士却风华。牛屋棚草堆,鸡窗笔幻花。耕田兼识字,有此秀民家。”这是描述闲居田园怡然自乐的一首诗,作者就是著名诗人兼学者黄香铁。 丙申年孟夏,记者踏访黄香铁故居——蕉岭县蕉城陂角霞黄村的“铁耕楼”,探寻这位“铁居士”的陈年踪迹。

  守拙田园志 澄陂绕吾庐

  沿石窟河东岸往北行驶,至长寿大桥处右拐进入约数百米,就来到了位于霞黄村的铁耕楼。黄香铁晚年隐居于此,以釜甑爨,以铁耕之,自得其乐。该楼坐西南向东北,长约三十米,高两层,沙灰夹石垒墙,灰褐色的外墙略显古旧。记者看见大门正面有一副楹联,联曰:“广厦万间初成此屋;澄陂千顷长绕吾庐”,其颜曰:“识字耕田之舍”。关于这座屋名的来历,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当年,黄香铁在京任国史馆缮书的时候,与端木鹤田、许珊林、苗仙露等文士来往,见他们博通钟鼎篆刻等文字,自觉学识尚浅,作诗感叹曰:“顾余转自惭,头衔署何易。耕田或庶几,识字犹未殆。”所以在这间屋建成的时候,黄香铁为它取名“识字耕田之舍”,来表达自己退隐躬耕、为学求知的志向。

  穿过斑驳的大门进入铁耕楼,这座楼由拱劵式通廊相接,为四横两层走马楼杠式结构布局,第一横为硬山顶,第二、三横为悬山顶,楼中间包围着长方形的花堂天井,别具一格。

  据霞黄村黄康伟老人介绍,铁耕楼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约有200年的历史,占地面积约96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有40多间房。当时,40多岁的黄香铁在潮州执教,他的学生为他的深厚才学所折服,又看到他如此清贫,为报答师恩,凑钱给他建起了这座铁耕楼。晚年的黄香铁就半隐居在这座楼里,整理付印他的诗集和编撰《石窟一征》。

  第一层第一、二横之间的左边开有一扇侧大门,门上方题“抱和”,楹联为:“五亩鸡豚同室攘,一筐葱韭共家肥。”第二、三横屋之间左边同样开有一扇侧大门,门上方题“谷诒”,楹联为:“汲井添炊梧子饭,联云重起稻孙楼。” 抱和汲炊、雨复稻孙,屋主隐居田园的生活情趣,跃然于上。

  落叶一才子 诗名动京华

  黄香铁的父亲黄世昌早年曾到越南谋生,因受到矿案株连,被编管送到江苏苏州做苦工。其母杨莲是蕉岭县蓝坊乡秀才杨文悦之女。乾隆五十二年(1787),黄香铁出生在苏州黄鹂坊,并在此度过了他的幼年时期。

  或许是受到江南文风的熏陶,黄香铁自幼聪明好学。嘉庆五年(1800),13岁的黄香铁随父母从苏州回到故乡蕉岭,并师从当地儒生左秋浦。嘉庆八年,16岁的黄香铁考中秀才,其后游学于潮州和北京。曾在直隶提督学政吴通政记室,协助吴校勘藏书。

  在京期间,黄香铁日以古今体诗自课,其诗雄骏,多用典实。盛大士《粤东七子诗序》说:“香铁才力雄骏,生气满纸,跌宕淋漓,动与古会……其诗精美在外,质朴在内,尤有志于古烈隐迹,发挥其事,使生气在目,及诗家龙门。” 丘逢甲在题《读白华草堂诗集》中云:“嘉道以还论粤派,谭张之外此名家。瓣香故里尊红杏,养志高堂谱白华。七字鼓旌雄后劲,一官鉊铎老天涯。寻秋曾过诗人墓,重检残篇发浩嗟。”时人对其诗皆推崇赞美备至。

  嘉庆二十一年(1816),在京翰林院抄书的黄香铁作《落叶》四首,名震京华。其中有诗写道:“看如老将成功退,悟到高僧解脱回。删尽繁芜存质干,不应枯槁比寒灰。”“倦客晚来宜远望,枯禅定后不惊秋。天公收拾林峦净,要放梅花出一头。”古人吟咏落叶,多有凄戚离别之意,而黄香铁这四首七律落叶诗,一反悲凉、颓废之传统,另辟蹊径,结句皆以有希望有生气之语出之,与刘禹锡的秋词二首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文一出,京师为之震动,名公巨卿直呼他为“落叶诗人”或“黄落叶”而不称其名。是年黄香铁29岁,正春秋鼎盛,壮志满怀,客寓京城,受到公卿赏识,所以其落叶诗中充满了对未来的乐观与自信。

  黄香铁诗好,书法水平也高,其书得力于王献之和瘦金体,秀美灵动。《百木园随笔》称:“黄香铁致中丞书札二道,通体秀逸,得力于十三行,也师瘦金,甚可观。先贤遗札,可宝可宝。”

  学富而运蹇 名高而官微

  人生南北多歧路,功名富贵无凭据。学富名高的黄香铁仕途并不顺利,嘉庆十二年,20岁的黄香铁参加广州乡试,被录为副榜举人(不具备参加会试资格的举人)。嘉庆二十一年,29岁的黄香铁再次参加顺天府乡试,仍是副榜举人。

  沉溺于吟咏,荒废了科举学业,屡试不第。其友颜伯焘曾因此相劝,黄香铁作诗表决心曰“得诗百篇后,今岁不复作”。直到嘉庆二十四年,32岁的黄香铁才终于中举,并参加“大挑”(清乾隆以后定制,三科以上会试不中的举人,挑取其中一等的以知县用,二等的以教职用,意在使举人出身的读书人有进身之路),被取一等知县用,但因为没钱跑官,知县没有做成,被改授二等教职用,由吏部分到广东省候补,听候委用。黄香铁回到广东,从此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候补岁月。候补期间,黄香铁屡次往返于鲁、苏、京、杭和潮州、镇平之间。曾当过广东提督学政白镕的幕僚,也曾三下潮州讲学,担任过潮阳龙湖书院、潮州城南书院和韩山书院山长。

  郁郁不得志,黄香铁的诗歌创作风格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昔何吹汝荣,今何吹汝落。岂伊亦炎凉,胡然有厚薄”。他在第二首《落叶诗》和第三首《见落叶作》中已难觅往昔的自信与豪情,更多的是对世态炎凉的愤懑和对时局不靖的感慨。他也曾在自己的《夜坐杂感》中写道:“如何困辕下,伏枥作酸吟”,以辕下驹自比,感叹自己命途蹇促。

  归家勤著述 楮墨犹芬芳

  直到50岁,黄香铁终于获得吏部发表直授任广东潮阳县儒学教谕(八品官),开始了在潮州的七年仕宦生涯。道光二十三年(1843),黄香铁任期届满,此时正值鸦片战争后,社会矛盾越来越激烈,贪腐横行、民不聊生。黄香铁对清政府“中干甘讳疾,外侮苦包羞”的做法十分愤慨,以“儒官只合抱儒书”之句,决心归隐镇平。

  回到家乡镇平,他一方面整理自己的《苜蓿集》诗稿,一方面着手编撰《石窟一征》。清乾隆年间,镇平知县潘承焯、吴作哲曾主持修订《镇平县志》,但其内容过于简陋,且多有谬误。黄香铁通过搜集丰富的资料,对其内容精心考订勘误、裨补阙漏,编纂而成内容丰富的地方志——《石窟一征》。在编写过程中,黄香铁采掇勤劳。他虽已年过半百,身体发胖,行走不便,仍跋山涉水,奔走于各地作深入调查、挖掘和整理文献。

  咸丰三年(1853),67岁的黄香铁逝世,葬于蕉城镇樟坑村。其时,《石窟一征》尚未完稿。同光年间,其外甥钟仲鹏和门生古朴臣、古范初父子先后为之刊行,末卷人物部分外之艺文、杂记为后人增补。

  形骸易泯,楮墨留香。黄香铁一生虽然没有在官场得志过,但其作《石窟一征》,志征抚教养之道,明礼俗方言之本,表文采于后世,亦不负平生所学。

黄香铁故居: 识字有此舍    著书隐耕楼

黄香铁著《石窟一征》(1930年铅印本)

  【专家视角】

  客方言研究

  的确萌芽于黄香铁

  《石窟一征》不仅是一部记载蕉岭县历史的志书,也是研究客家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这本书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客家源流和民俗文化有何帮助?记者就此采访了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夏远鸣。

  记者(以下简称“记”):《石窟一征》涉及的内容很多,包括蕉岭县的历史沿革、教养之道以及礼俗文化等封建社会的典章制度,还涉及客家源流、民俗、方言等风土人情资料。它对我们今天研究客家源流、民俗文化等方面有什么帮助?

  夏远鸣(以下简称“夏”):《石窟一征》是黄香铁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因其在光绪年间出版,有后人把它视作“光绪镇平县志”。乾隆四十六至四十七年镇平知县潘承焯、吴作哲曾编纂《镇平县志》,该版本的县志侧重记述疆域、赋役、典章、职官等内容,内容相对简陋且形式化。黄香铁看到其存在不少弊病,以其丰富的学识对其勘误补充,编成了《石窟一征》。《石窟一征》较完整地记载了镇平县的历史沿革、典章制度、民俗风情、方言等人文风土,精辟生动,是一部了解消化客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研究客家源流、民俗的重要文献,为客家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是客家研究的重要参考著作。

  记:《石窟一征》对客家方言这一块进行了详细的记述,所以古直先生说,客方言的研究萌芽于黄香铁先生,请问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夏:《石窟一征》的贡献之一就是率先对客家方言进行了记录与考证。全书共有八万多字,其中方言部分占了五分之一,是该书的重要内容。温仲和《光绪嘉应州志》“方言篇”,就以《石窟一征》为蓝本。我们研究还发现民国《赤溪县志》的“方言”部分又是以光绪《嘉应州志》为蓝本。包括黄香铁之后的许多客家方言学研究成果,如杨恭桓的《客话本字》、罗霭其的《客方言》等,都对《石窟一征》的部分内容有所参考借鉴,所以可以说客方言研究萌芽于黄香铁。

  【逸闻轶事】

  为学愈深 为官愈小

  清代著名书法家何子贞曾为黄香铁画像题像赞云:“貌奇而丰,性介而通。行万里而脚健,年半百而心犹童。是所以为铁居士,抱贞石而托厥躬”。黄香铁一生虽然没有做过什么大官,但却交游甚广,其才学为时人所折服。

  在家乡嘉应州,黄香铁与宋湘是至交,曾作四首五律《呈宋芷湾先生》。其父黄世昌去世,宋湘为之撰写墓志铭。他是福建巡抚丁日昌的前辈,丁对其诗风也甚为心仪,黄香铁谢世时,丁日昌作联挽之曰:“满目尚狼烟,示家祭有诗,见著放翁应太息;惊心成蝶梦,上封禅无稿,果然和靖是高人。”在京城,他与白镕、颜伯焘、温葆深、梅曾亮等人交厚;与张维屏、黄香石、林辛山等人结为诗友。

  黄香铁最高只做过八品官,而他那些同年故旧的官却是越做越大,如白镕最高曾当过内阁学士(从二品)、提督学政;颜伯焘曾任闽浙总督(从一品),但并不妨碍黄香铁和他们通信往来,从侧面反映了黄香铁所具有的深厚学问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据《清稗类钞》记载,有人曾赠黄香铁一联,联曰:“七品八品九品,官愈做而愈小;一集二集三集,诗日积而日多。”

  著作流传中的“鲁鱼亥豕”

  “鲁鱼亥豕(音: shǐ)”,即把“鲁”字错成“鱼”字,把“亥”字错成“豕”字,指书籍在撰写或刻印过程中的文字错误。黄香铁的著作在时下的宣传文字里,出现了诸如《诗响》、《经绶》、《铁合随笔》等名称,从字面上看难以理解其含义。记者通过走访省中山图书馆找到《读白华草堂文集》发现,原来,这些分别是《史呴》、《经馂》、《铁庵随笔》的讹误。

  博学的黄香铁结识了不少名流才子,自认学问不如经史大家,所以他的著作起名很谦逊且幽默。如《诗纫》的“纫”,意思是单绳,即一条细绳;《经馂》的“馂”,意思是食之余,即剩菜残羹;《史呴》的“呴”,意思是呼出的气、吐沫。他用这些蝇头蜗角、残羹细沫描述他读诗、读经和读史的感受,彰显其谦虚的治学态度。

  策划:张德祥 黄山松

  协调:张柏明 钟伟光

  统筹:刘奕宏 责编:肖舒丹

  撰文:梁威 摄影:连志城

  版式:黄艳 校对:刘洁瑛

  本期协助采访:涂永平 黄麟胜 陈晓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