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主页 > 资讯 > 破解北宋官窑之谜 ——从文献记载中寻找线索

破解北宋官窑之谜 ——从文献记载中寻找线索

时间:2018-06-05  来源:未知   作者:guifeng

破解北宋官窑之谜

     ——从文献记载中寻找线索(作者:唯尔)

    最早记载北宋官窑的是元代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卷二九“窑器”条中,引用南宋叶寘的《坦斋笔衡》,“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陶宗仪还在《说郛》卷一八引南宋末年顾文荐编撰的《负暄杂录》收录同样的内容,只是略有不同,“政和间”(1111年-1118年)改为“宣政间”(1111年-1125年),“袭故京遗制”改为“袭徽宗遗制”。从以上两条南宋文献中可以看出 ,宋代先后建有三处官窑 ,即北宋汴京官窑、南宋修内司官窑和后来的郊坛下官窑。其中,郊坛下官窑是最早被专家学者认可的,而修内司官窑一直存在争议。直到老虎洞窑的发掘研究,特别是“修内司窑置”款的荡箍(图1)被发现,证明了老虎洞窑即是修内司官窑,才被广泛认可。对杭州郊坛下窑和老虎洞窑(修内司窑)窑址的发掘和确定,证明《坦斋笔衡》的记载 ,绝大部分是真实可信的,那么依此而推北宋汴京官窑也应该是真实存在的。

破解北宋官窑之谜 ——从文献记载中寻找线索

图1杭州老虎洞窑址出土于的“修内司窑置”款的荡箍

    南宋以后,文献中再次记载宋代官窑的是成书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由曹昭撰写的《格古要论》,在古窑器论中,对官窑的描述是“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这里没有说北宋官窑,只提到了南宋修内司官窑,而且所描述的特征也与南宋官窑传世品以及杭州老虎洞窑和郊坛下窑出土瓷片的特征基本一致。(图2、图3)需要注意的是《格古要论》虽然没有提到北宋官窑,却提出了一个之前文献里从没记载过的瓷窑—柴窑,并且把柴窑列为名窑之首。《格古要论》是这样描述柴窑的,“出北地,世传柴世宗姓时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足粗黄土,近世少见。”对于柴窑,陶瓷界一直都有疑问,陈万里先生在《中国青瓷史略》中指出,“关于柴窑名称的由来,因为周世宗姓柴,又因为这窑是烧制‘雨过天青’器的御窑,所以称为柴窑。这个说法,有人表示怀疑,并不是说统治阶级的姓可贵,不允许以此姓名窑,而是说在实际上这是一种史无前例的杜撰。因为周世宗在位的时间仅有五年(954-959),这五年正是群雄割据,逐鹿中原的混乱时期,在郑州创建御窑是大成问题的。”在战乱年代能够设置御窑并且烧制出比汝窑还要好的瓷器,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然而《格古要论》对柴窑的描述又是如此具体,说明曹昭可能见过实物或者听到过详细的描述。另外,被收录在《四库全书》的《宣德鼎彝谱》中,也记载有“始宣宗以郊廟彝鼎不合古式,命工部尚書吴中采《博古图录》诸书及內府所藏柴、汝、官、哥、均、定各窑之式更铸……”。这里也明确地把柴窑列为宫廷藏瓷的首位,说明这个比汝窑还好的柴窑可能确实存在。那么它究竟为何呢?

破解北宋官窑之谜 ——从文献记载中寻找线索

图2清凉寺汝窑窑址出土的盘口长颈瓶      

 破解北宋官窑之谜 ——从文献记载中寻找线索

图3老虎洞南宋官窑窑址出土的盘口长颈瓶

    下面对《格古要论》所描述的柴窑进行一下具体分析:“出北地”,很明确说明是由北方窑烧造的。“天青色”,与汝窑后期产品的釉色相同。“滋润细腻”,“润”一般多用来形容玉质,《格古要论》对修内司官窑的描述为“土脉细润”,而对汝窑的描述为“土脉滋媚”,没有用到“润”这个字,说明柴窑在玉质感上不仅大大超过汝窑,而且还要强于修内司官窑,由此可以推断出柴窑一定是厚釉。“有细纹”,说明釉上有浅细的开片纹,这也与后期汝窑和南宋官窑相似。“多足粗黄土”,这是最让后人感到迷惑的地方,底足露胎的柴窑怎么会排在满釉、裹足支烧的汝窑之前呢?其实稍加分析就会知道,底足露胎与前面描述的厚釉特征是相一致的,因为釉层较厚,为避免支钉与釉粘连而采取垫烧工艺,这在南宋官窑烧制中较为常见(图4)。底足露胎为土黄色与天青釉汝窑底足胎色相近(图5),而垫烧的南宋官窑底足露胎呈现铁褐色。“近世少见”说明这种产品在明初时就已经非常稀少和珍贵了。

破解北宋官窑之谜 ——从文献记载中寻找线索    

图4-1官窑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破解北宋官窑之谜 ——从文献记载中寻找线索

图4-2官窑洗底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破解北宋官窑之谜 ——从文献记载中寻找线索      

图5-1汝窑胆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破解北宋官窑之谜 ——从文献记载中寻找线索

 图5-2汝窑胆瓶底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格古要论》所说的柴窑是由北方窑烧造的,具有与汝窑后期产品相同的胎质和釉色,同时又是厚釉、浅细开片、玉质感强,采用垫烧工艺,这些特征又都与南宋官窑非常相似。因此,同时兼有汝窑和南宋官窑两者特征的柴窑,极有可能就是与二者有传承关系的北宋汴京官窑。由于文献记载对北宋汴京官窑产品缺少具体的描述,明初时又把传世相对较多的南宋官窑称为官窑,而把经过“靖康之变”留存下来的极为稀少的天青色汴京官窑误认为是五代的柴窑也是很有可能的。另外,由于宋徽宗是“亡国之君”,因痴迷艺术,丢掉了大好江山,使百姓遭受巨大苦难,其艺术成就往往不被后人所认可,也有可能在明初时有意把汴京官窑称为柴窑。

    至于明代后期把柴窑说成是“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则更像是北宋时期景德镇青白瓷的特征。2010年武汉市在一处北宋夫妻并穴墓中出土的一件景德镇青白瓷花口出筋盘(图6)就符合这些所谓柴窑的特征。

破解北宋官窑之谜 ——从文献记载中寻找线索

图6北宋青白瓷花口出筋盘

责任编辑:gui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