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主页 > 雕塑 > 莫高窟创建1650周年系列报道营建篇:映照历史的一面镜子

莫高窟创建1650周年系列报道营建篇:映照历史的一面镜子

时间:2016-09-03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莫高窟创建1650周年系列报道营建篇:映照历史的一面镜子

题记:历史是最大胆的小说家,由其撰写的鸿篇巨制永远读不完。

佛语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莫高窟的佛国世界里,加一句“一窟一时代”似乎也不为过。

根据石窟营造年代,业内将莫高窟分为早期窟(北凉、北魏、西魏、北周,公元420年至公元581年)、中期窟(隋、唐,公元581年至公元907年)和晚期窟(五代、宋、西夏、元,公元907年至公元1368年)。

今天,顺着开窟造像的时间轴,我们依然可以了然地看到莫高窟由初创到极盛,再到衰微的发展过程,也能清晰地触摸到不同时代的洞窟跳动了千年的历史脉搏。

早期营建,敦煌渐成佛教都会

“乐僔、法良等开凿的早期洞窟已经无法考证了。”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赵声良告诉记者,现可考最早的洞窟,是佛教非常盛行的北凉时期开凿的第268、272和275三个窟,但究竟是谁开凿的,也已无法考证,“而莫高窟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等,都是以现代眼光衡量,在古代就是单纯的禅修和拜佛。除了北区,南区的洞窟内都有塑像和壁画,均属礼拜窟。”

早期洞窟为“禅修窟”,是禅僧苦修的地方,令人震撼的精美壁画和彩塑不多。北凉时期的第268窟就是一个典型的禅窟。这是一个高1.5米左右的小型洞窟,中央是一个宽不足1米的过道,过道两侧的南北两壁各开两个方形小禅室,仅能容身,内有隋代补画的千佛。

这种附有禅室的洞窟由印度毗诃罗窟(梵语原义指散步或场所,后指僧侣住处)发展变化而来,古代的僧人们就是在这样小小的禅室里修行。

显然,初创期的洞窟小、简单,是实用型的。

但和尚们除了个人修行,还要举行礼佛等活动。于是,较宽敞、可容纳多人的“礼拜窟”产生了。窟内不仅雕塑有高大的佛像,还绘出很多与佛教相关的壁画。北凉时期的第275窟就已经是一个“礼拜窟”了,窟内有一个3.35米高的弥勒菩萨像,两侧则是在龟兹广为流行的释迦牟尼佛传故事壁画。这说明早期敦煌佛教与西域有着密切关系,也让北凉时期的敦煌石窟“印”上浓郁的西域艺术风格。

5世纪末,几经北面柔然、南面吐谷浑等战乱的敦煌终于安定下来,战胜的北魏改敦煌为瓜州,派魏明元帝的四世孙元荣出任瓜州刺史,这是敦煌历史上第一次由皇帝宗室担任敦煌地方官,无疑为敦煌文化繁荣带来了契机。

元荣是个崇信佛教的皇家子弟,他从中原带去一批开窟造像和绘制壁画的工匠,在敦煌大兴佛寺与石窟,不仅让莫高窟的营建进入一个高潮,也为北魏时期“入塔观像”的“中心柱窟”“烙”上鲜明的中原风格特征,比如第285窟等。

从北魏到西魏再至北周的一百多年,尽管三朝更替,但处于丝路要道的敦煌政治安定。北周时期,敦煌的经济与文化十分活跃,建平公于义担任敦煌太守时,兴建了一座大洞窟(第428窟),在他的带动下,北周时期佛教石窟的开凿也兴盛起来,且能容纳多人、用以高僧宣讲佛法的“殿堂窟”开始增加。

逐渐地,在北朝统治者的倡导和佛教僧侣的努力下,敦煌便成为一个佛教都会,而以后的敦煌文化史也几乎都与佛教有关。

莫高窟创建1650周年系列报道营建篇:映照历史的一面镜子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