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主页 > 艺术 > 广东表演艺术 一曲一世界

广东表演艺术 一曲一世界

时间:2016-09-03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戏剧、音乐、舞蹈,是广东表演艺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三个细分,这三类艺术形式,很多时候,又是结合在一起的,就像粤曲与粤剧,潮剧与潮州音乐,汉剧与广东汉乐等。这些艺术形式,多是随中原移民南迁带到岭南,结合当地风俗,成为用当地方言表演,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

潮剧 生旦净丑吹弹唱作 

  潮剧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由宋元南戏流传到粤东潮汕地区后,吸收潮州音乐及当地民间艺术发展而成。
  潮剧根据故事来源,分为两大类。一为来源于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如《蔡伯皆》、《破窑记》、《白兔记》等。一为根据地方民间传说或人物故事编写,如《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林大钦》等。
  潮剧主要分布于广东东部、福建南部、台湾、香港、海南岛、雷州半岛,以及泰国、新加坡、柬埔寨、越南等国讲潮州话的华侨、华裔聚居地区。
  潮剧在明代称为潮腔、潮调,清初潮腔与福建的泉腔融合,成为“泉潮雅调”,以后有潮州戏、潮音戏、潮州白字戏等名称。
  清代前期潮州戏演出最为频繁,顺治时逢仲春祭祖都要演戏。康雍年间,发展为“迎神赛会一年且居其半,梨园婆娑,无日无之”。乾隆时形成喝彩叫好的习俗,富者取白镪青蚨,贫者取巾帻、香囊,掷歌台上,名曰“丢彩”。
  潮剧舞台上人物分属行当,有生、旦、净、丑四种。行当身段动作讲究规范,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举手投足要落在音乐节奏中。比如手的动作,“花旦齐肚脐,小生在胸前,乌面到目眉,老丑胡乱来”。生行和旦行,手的动作讲究柔顺,必须“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出先收”。花脸身段动作要“拉架势”。丑则要“蹲、促、小”。青衣指手要慢出慢收,彩罗衣旦则要快出快收。行当的表演处处有法,步步有法。

  文化体验 清脆的F调
  体验人:方展荣,潮剧演员
  欣赏潮剧,可以从音乐入手,潮剧音乐如高山流水,清脆动听。先听调门,F调是潮剧史上经过沿变形成的单一调门,但它有众多变种,像“轻六”、“重六”、“活五”、“反线”等调式。
  潮剧管弦乐里,二弦是领奏乐器,其余包括椰胡、洞箫、琵琶、扬琴、笛子。而丰富的打击乐是潮剧的特色。每件乐器都经过严格定音,敲打起来,悦耳动听,表现力强,与唱腔、弦乐糅合,前人称之为“三股绳”。
  大家爱看的剧目,多是才子佳人,大悲大喜,谢神戏三类。

  寻访攻略?旅游目的地 潮汕地区
  潮汕解放前后,潮剧戏班数以百计,分布海内外。最受欢迎的有六大戏班:正顺、源正、三正顺、怡梨、玉梨、赛宝,后来都并入广东潮剧院,留驻汕头。目前较知名的还有潮州市潮剧团。潮汕地区各县市如揭阳、饶平等,亦分布潮剧团。“而海陆丰地区,还有被认为是潮剧‘师傅’的正字戏,”方展荣说,“但正字戏班全国仅剩一个,表演很少,几近失传。”一般农历正月和二月到潮汕地区,就有很多观赏潮剧的机会。平均每个剧目演五个半小时,看一出剧坐不住可不行。 

广东汉乐 刚含幽雅柔带高亢
  广东汉乐历史悠久。自公元四世纪魏晋南北朝以来,汉民族就发生多次大规模南迁,到粤东、闽西、赣南等地定居,被当地人称为“客家”。客家人不仅带来异乡习俗,还带来“中州古调”、“汉皋旧谱”等中原古汉乐乐谱,与客居地的民间吹打乐、庙堂音乐等乐种融合,形成具地方特色的音乐流派——广东汉乐。 

广东表演艺术 一曲一世界

  广东汉乐传承宋元明清以来的古韵遗风,历史上曾有“国乐”、“中州古韵”、“客家音乐”、“外江弦”、“汉调音乐”、“锣鼓吹”、“的八音”等称谓。
  儒雅,古朴,刚含幽雅,柔带高亢是广东汉乐的艺术风格。受欢迎的曲牌有《将军令》、《北进宫》、《朝天子》等。
  按照演奏形式、演奏习惯以及用途,广东汉乐分成五个类别:一是丝弦乐,俗称和弦索。它是广东汉乐中最普及的演奏形式。演奏时以头弦(俗称吊规子)或提胡领奏,配以扬琴、三弦、笛子、椰胡等乐器。二是清乐,又称儒乐。它追求高雅的演奏形式,为文人雅士活动时用。人称“筝、琶、胡”。三是汉乐大锣鼓,主要于民间迎神赛会或闹元宵等传统节日演奏。以唢呐为主奏。四是中军班音乐:历史上,它由仪仗性质的乐队演奏,主要用于民间的婚丧喜庆活动。五是庙堂音乐,是宗教法事时演奏的吹打音乐。

  文化体验 不懂音乐的人听不懂
  体验人:罗建城 梅州大埔人
  大埔县有“汉乐之乡”之称,是广东汉乐民间活动最兴旺的地方,汉乐大师罗九香等亦是祖籍大埔。究其原因,可能因为第一次从中州南迁的客家人,就被安置在大埔县的湖寮古城义招县。
  我听广东汉乐已经是十多年前,对一个不大懂音乐的人来说,感觉那是很古老的一个乐种,听起来就是敲敲打打。过去差不多每个村庄都有弦馆供群众演奏演唱,城镇中则设有种种演奏汉乐的社团。

  寻访攻略?旅游目的地 梅州大埔
  广东汉乐的基地在梅州,梅州又以大埔为中心。大埔民间汉乐演奏点遍布城乡,全县有汉乐队38个,家庭汉乐演奏点60多个,还有专门研究汉乐的大埔县汉乐研究会,有会员300多人,其中国家级省级音乐家协会会员30多人。
  在梅城,在鸿都世纪广场、梅城文化公园广场、滨江公园等,每天都有群众自发地载歌载舞,要欣赏原生态的汉乐表演,找个天气好的日子,到梅城的江堤、广场、公园等地逛逛,什么表演都可一网打尽了。

  英歌舞 绿林好汉一舞倾城
  英歌流传于广东潮汕地区,民间爱将之与北方的“秧歌”作比较。历史上,英歌曾被称作“莺歌”、“因歌”和“秧歌”。它的表演原型,是《水浒传》里的绿林英雄故事。 

广东表演艺术 一曲一世界

  潮汕民众相信新春伊始,表演英歌,有驱邪除秽的功能。故每年首演前,都要先在本村祠堂拜祖祭神,在为神灵表演后,将一只雄鸡抛出祠堂门外,随即鸣炮,随雄鸡飞落的方向,整队出发,开始走街串巷表演歌舞。
  “英歌”表演有“前棚”和“后棚”之分,前棚为表演主体。每支英歌队由饰头槌者担任指挥,设人物时迁为“耍蛇人”开路。舞队由36名男青年组成,人数多时以梁山108将数目为限。随节奏跳步伐一致的集体舞蹈,时而敲击“英歌槌”,时而相互对打。
  英歌队中设有“头槌”、“二槌”角色。“头槌”为红面红须(或黑须)的秦明或关圣;“二槌”为黑面黑须的李逵。有些地方还增设鲁智深为“三槌”,武松为“四槌”。英歌表演场面壮观,气势磅礴又富有韵律。
  后棚有两种,一种为有故事情节并以拉弦伴奏的小戏表演,俗称“英歌戏”。传统剧目有《佛公佛母》、《桃花过渡》、《闹花灯》、《白鸟记》等。另一种属于英歌舞队进行的游艺活动。

  文化体验?阳刚之美
  体验人:魏秋晖 汕尾群众艺术馆馆长
  英歌最初应源于民间祭祖活动,后来附会到梁山好汉的故事中,发展为场面浩大的民间舞蹈。但按潮汕传说,最多只能有107人,否则有一个人就不能回来。因为英歌依据梁山故事,有说是打江州时救宋江,108好汉里正好短了一人。
  而以前阵容整齐时,包括36天罡,72地煞,后来去掉地煞,一般为每队36人的阵容。从2路分4路,再从4路分出8路。因为表演者全是男性,表演者配合忽紧忽缓的锣鼓点,双手挥动木棒,不停交错翻转敲击,一步一呼,边走边舞,整体充满阳刚之气。
  最特殊是英歌表演者的36个脸谱,各有特色,各不相同。

  寻访攻略?旅游目的地 潮阳、普宁、陆丰
  据魏秋晖说,英歌主要分布的地方有潮阳、普宁和陆丰,以普宁的“英歌”最为突出,将舞蹈、南拳套路以及戏曲演技融为一炉。
  每逢重大节日,像春节、元宵等有庙会的日子,民间一般都有英歌表演,有时有钱人办喜事,搬新家,也会请来英歌队活跃气氛。而有要拜神的节日,像农历三月初三的北帝诞,农历三月二十三的妈祖诞,都会有英歌表演的盛大祭祀活动。魏秋晖说今年陆丰市揭石镇的北帝诞将有特别盛大的庆典,值得参与。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