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主页 > 篆刻 > 篆刻: 乐在金石方寸间

篆刻: 乐在金石方寸间

时间:2016-09-03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中国的篆刻艺术,历史久远博大精深,是书法和镌刻结合制作印章的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2009年,中国篆刻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7岁的安庆人董之忱,和篆刻艺术已经打了30多年的交道,多年的奋斗与钻研让他收获了不少奖项,可董之忱却说,他只想守住一颗匠心,刻出自己心仪的作品。

篆刻: 乐在金石方寸间

创作

初学偶然

安庆市燎原东巷,这是一个隐藏于繁华路段的老旧巷子,董之忱的家就在这里。老式的三室一厅房屋,白墙、水泥地面,家具不多,都是几十年前的款式,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简陋。站在客厅里放眼望去,只有那间书房兼篆刻工作室显得很有生气:一张大长桌占据了书房大部分空间,桌面散落着刻刀、印泥、印床、砂纸等等工具;房间的三面墙自上而下是董之忱自己打造的简易书柜,书的种类不少,大都和美学、文学、哲学相关,四处挂放着董之忱收藏的书画和篆刻作品。

此时一阵阵金石相碰的声响传出,董之忱手握石与刀,在一方石头上雕刻着,动作很小,但石屑飞落的速度却很快,石头上方出现了扭曲回旋的鸟虫造型,这是他较为喜爱的鸟虫印,用花、鸟、鱼、虫的抽象造型篆书为印文。

董之忱年少时家境不好,初中还没毕业家里已经没有办法供他继续读书。15岁时,他成了一家塑料厂的工人。“那时候每天上班最大的动力,就是休息的时候可以到办公室里看书报,当时上海发行的《青少年书画报》让我第一次认识了篆刻艺术,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董之忱形容自己那时就像入魔一般,不仅休息时看书报上的书画和篆刻印文,还借回家研究,后来自己在纸上模仿起了书报上的印文。

15岁的少年还处在求知欲正强的时期,董之忱为了学习篆刻艺术,从报纸上找到了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郭恒先生的联系方式,并向远在黑龙江佳木斯市的郭恒先生寄去了自己设计的印文,少年的热忱感动了郭先生,从此二人便以师徒相称,通过书信来往传授篆刻艺术。

篆刻: 乐在金石方寸间

展开书法卷轴

精益求精

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的完美结合,一方印中,既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董之忱说:“学习篆刻不学习书法、不懂美学、不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就没有办法完成一方真正意义上的篆刻作品。”为了使自己的篆刻技艺更上层楼,董之忱把大量的功夫花在了练习书法和看书上。上至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下至泰篆、汉隶、汉碑以及各种古币的文字都要学习,懂得它们的结构规律和演变过程。同时阅读历史和文学名著,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提高文学修养。还要吸收绘画、书法中章法的变化,使篆刻作品生动鲜明,广见博闻,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篆刻艺术水平。

董之忱的老师曾经告诉过他,篆刻的较高境界应当以韵取胜,要得韵在于积累学识,才能匠气十足。从事篆刻工艺30余年,董之忱没有为自己积累财富,一室的简陋里,最宝贵的就是那些经年积累的书籍字画了。

篆刻: 乐在金石方寸间

展示篆刻作品

不忘初心

董之忱今年47岁,他的很多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比赛中获奖,2014年举办了自己的篆刻展,如今是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市书协篆书篆刻刻字委员会副主任、市书画院特聘书画家......诸多名号让他在圈内有了名气,可他却说这一切并没有改变他的生活方式。

每天帮妻子打理些家务,偶尔接送孩子上下学,剩余时间就是窝在书房里看书、刻字,灵感来了日日操刀,打磨自己设计的作品,没有好的创意时也不急躁,看看书、写写字一天时光很快就过去了,董之忱说他很享受这样的平凡生活。

董之忱现在每年能篆刻200方左右的印章,没有临摹、没有重复,手艺越来越纯熟,人也更耐得住寂寞。“艺术的追求是没有尽头的,我想创造有着自己风格的篆刻作品,想找到一件令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就像15岁那年第一次在报纸上看到印文时那种喜欢到不可自拔的感受。”董之忱说道。

篆刻: 乐在金石方寸间

推敲书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