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主页 > 资讯 > 中国古建筑中的福文化

中国古建筑中的福文化

时间:2019-08-24  来源:中国国家收藏网——引领   作者:guifeng
 中国古建筑中的福文化
       中国福文化源自中国独有的民俗文化,其涵盖面非常广,伴随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进程不断变迁与发展,如今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福文化还折射出整个中华民族的生活观念、哲学观念及价值观等。所谓“福”,在过去是指“信福”“福气”“福运”等,而现代人对福的理解通常是指“幸福”。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中国老百姓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企盼福气的到来,因此在民间有很多拜福、祈福、摸福、求福的活动。一个“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有的时候也反映了中国人朴素的辩证思想,比如能吃上好东西为“有口福”、吃了亏能忍耐为“吃亏是福”、清闲没事干为“享清福”、交了桃花运为“艳福不浅”等,这都是中国人的豁达胸怀和思想智慧的表现。
       “ 福” 乃“ 福、禄、寿、喜、财”五大吉祥之首,“求福、纳福、惜福、祝福”又是各种文化现象的概括和代表。“福”又分为“五福”,《尚书·洪范》中记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将福的形式和内容具体化,这也就是民间美术中的“五福捧寿”图案的文化源头。福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不仅仅是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满足,还有精神层面上的满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其中的“好修德”就完全属于精神层面的追求,也是中国人义利观念的绝好诠释,因此中国人在传统文化里极厌恶为富不仁的人,把德与福紧密联系起来。福或者幸福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已然成为人们追求的美好目标。
       福文化历史悠久,与中华民族文明同生共长,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基因文化。福文化是中华亿万人民的精神寄托,为每个中华儿女所认同和推崇,维系着各民族间手足情感,也是被各阶层认同的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前行的强有力的精神文化纽带。福文化的基本观念和文化形态已全面渗透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等方面,跨越地域和时空,超越民族与宗教,渗入文化与艺术。可以说,福文化是对中华民族影响最深远、最广泛的民族主流核心文化,堪称民族文化明珠、民族文化之根,也是珍贵的非质物文化遗产。由于福文化如此重要,使得人们在古建筑中大量使用福文化的标识符号、装饰图案乃至福文化图腾。无论是古代建筑装饰艺术,还是现代人对于生活的美好祈愿,福字装饰都成为不可或缺的元素。特别是在我国古代,从民间乡野到王室贵族,通常都会在建筑构件、装饰制作、彩绘图案和造型布局等方面大量使用福字或者粘贴福字。

瓦当上的福文化
       瓦当,是屋顶瓦片自上而下排列至屋檐最端头的建筑构件,也是装饰构件,便于防水和保护屋檐。随着我国先人对美和艺术的追求,瓦当也逐渐突出它的装饰作用。加之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幸福的祈盼,古建筑中常常会在瓦当上刻一个“福”字,或绘制象征福气的图纹,有时也采用暗八仙或蝙蝠的图案,总之是起到祈福的寓意。瓦当刻上福字有“福字当头”之说,又因为瓦当是防护挡雨的构件,雨水代表财富,所以有福从天降、财源滚滚的美好寓意。

照壁上的福文化
       照壁,是我国古代传统建筑中特有的建筑样式,最晚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明朝时期特别流行,古人也称之为“萧墙”。照壁为中国汉族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四合院必有的一种处理手段。风水讲究挡风聚气,又通畅不滞, 而且风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不吉。避免气冲的方法,便是在房屋大门前面置一堵墙,故形成照壁这种建筑形式。还有个有趣的说法,在旧时,人们害怕自己宅中不断有鬼来访,因为据说小鬼只走直线不会转弯,于是修一堵墙以断鬼的来路,因此认为照壁具有挡鬼辟邪的作用。古人讲究风不能穿堂,外面人的视线不能一眼看到院里深处,因此照壁有遮挡外人视线、挡风辟邪、安心聚气的作用。照壁除了建筑布局上的空间过渡等实质性作用外,还有着美化和装饰的效果,该建筑是实用性、艺术性和民族文化高度统一的产物。因照壁的产生受到我国风水意识的影响,所以上面经常刻有象征美好寓意、富贵吉祥的图饰或文字,而“福”字则是最常用的一种,以此来满足人们祈福求吉的心理。
       照壁可位于大门内,也可位于大门外,前者称为内照壁,后者称为外照壁。形状有一字形、八字形等,通常是由砖砌成,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照壁墙的中央还镶嵌有“福”“寿”字的砖匾或者是带有吉祥意味的砖雕。照壁具有挡风、遮蔽视线的作用,墙面若有装饰则造成对景效果。知名的照壁有故宫的九龙壁、中南海新华门内的“为人民服务”照壁等。
有人家为了装饰点缀院落, 也会在院落进门处的正对面修建一座影壁, 在正对大门的这一面, 一般都有花卉、松竹图案或者大幅的“福”“禄”“寿”等象征吉祥的字样。也有一座分影壁,绘上吉祥的图案,如“松鹤延年”“喜鹊登梅”“麒麟送子” 等, 有的采用“ 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福如东海”的字样或图画。北京故宫内东西六宫,每组宫殿院落几乎都有一座照壁,有木制、石雕、琉璃制等品类。照壁上还有寓意吉祥的雕刻图案,工艺甚为精湛。因为照壁上的福字往往都是正对着大门,有开门见福,福字临门之美好寓意。

窗户上的福文化
       窗,本作“囱”。古人在建筑中置窗,主要是为了“通”的功能,即通风和采光,也可使室内和室外空气合理地交流与互换。与西方建筑相比,我国古建筑的窗户样式和图案要丰富得多,窗户上的装饰往往寄托了房屋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我国古建筑中往往出现“福”字图样的窗户,或者用“蝙蝠”等图案以表达对幸福的追求。

雕梁画栋等装饰彩绘上的福文化
       中国古建筑中的雕梁画栋瑰丽壮观、丰富多彩,充分体现出东方人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标志之一。古建彩绘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完成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演化历程。在我国古建筑中,古建彩绘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彩绘就是俗称的“丹青”,而古建彩绘就是古代人民在古建筑物上绘制装饰画,不仅美观,而且有一定的防水性,增加建筑物寿命。传统的木建筑中,梁架常常暴露在外,人们为了追求美的享受,常常在木梁上用雕刻和彩绘进行修饰,赋予其极强的艺术视觉效果。
      到了明清时期,彩画发展至鼎盛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取材和制作方面有了新的变化与发展,集历代彩画之精华,新的品种也不断涌现,而且题材不断扩大,表现手段不断丰富,法式规矩更加严密规范,等级层次更加严明、清晰。这时期的彩画,可分为官式做法和地方做法两种。清代的官式彩画是按照当时的等级制度组织工匠制作的一种定型彩画,它的服务对象是皇家御用建筑、王公大臣府第、衙门等。地方彩画是民间工匠在不违背当时等级制度的前提下施绘于地方衙署、庙宇和居民建筑上的一类活泼、自然、不拘泥程式的彩画。
      古建彩绘为我国独有,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名目繁多。特别是官式彩画非常丰富,从纹饰的主体框架构图和题材方面可分五大类,即:旋子类、和玺类、苏式类、吉祥草类和海墁类等。在古建装饰彩绘里都大量使用具有福文化寓意的纹饰和图案。比如具有典型特点的图案有:江崖海水图案、明八仙和暗八仙图案、蝙蝠(福与蝠同音)图案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福文化寓意的图案或者纹饰。
       “海水江崖”,亦可称“江崖海水”或“江牙海水”。其是一种传统纹样,一般在图案下方排列着代表深海的曲线,这里被称为水脚,水脚上装饰有波涛翻卷的海浪,水中挺立着岩石或石山,并有祥云点缀,这种纹样被称为“海水江崖”,寓意福山寿海。此纹样多用于龙袍、官服下摆等作为装饰;瓷器、家具也多有使用。这种纹饰有着人们常常期盼的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意,用在龙袍上往往也带有一统江山的含意。此图案在古建装饰彩绘中十分常见,使用广泛,深受人们喜爱。
       值得一提的是,苏式彩绘除了有生动活泼的图案外,“包袱”内还有人物、故事、山水等,其中明八仙和暗八仙的图案都有福文化的寓意。颐和园中的长廊彩画,是苏式彩画最具特点的代表之一。暗八仙图案也是常用的彩绘内容,在明清时期,八仙的故事流传极广,其纹样也为人们喜闻乐见,常用来装饰家具,寓意多福长寿。而八仙手持的鱼鼓、宝剑、花蓝、笊篱、葫芦、扇子、阴阳板、横笛八件法器则代表神通广大、万能的法术,寓意吉祥如意、平安福祉。其中铁拐李的葫芦就是典型代表五福的寓意,也是福文化一种特殊的表达和运用。“蝙蝠”因与福字同音,其形象和图案被广泛使用,籍以寄托美好、祥瑞、幸福的深刻寓意。人们将这种艺术装饰图案与祈福思想相结合,雕刻和彩绘“蝙蝠”象征吉祥福气,而这类装饰和图案在北京恭王府就有大量使用,此地不愧有着“万福之地”的美称。
 
中国古建筑中的福文化
蝠厅
 
在建筑物造型和布局中的福文化
       在古建的造型和结构中,以及在建筑物的布局上都有着受福文化影响的痕迹。恭王府的蝠厅和蝠池就很具有代表性。在恭王府后花园中路的最北端,绿树与山石的掩映中,有一座高大壮观、形态极为特殊的建筑,这就是中路最后一座建筑蝠厅。其面阔五间,左右各连接三间耳房,中间与两侧有突出三间抱厦,形似展翅飞翔的蝙蝠,因而取名“蝠厅”。在旧王府时代人们称它为“蝠殿”或“蝠房子”,蝠厅积淀了深厚的福文化底蕴,如今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与兴趣。将蝙蝠这个传统形象运用于建筑造型和布局中,体现了当时府主人祈求福寿安康的美好心愿,也是古建中独具特色的代表作。
       蝠池的布局也具有代表性,它是在古建中的一种巧妙运用,因该池形似展翅飞翔的蝙蝠而得名,是恭王府具有祈福寓意的重要景点。在蝠池的四周围种着很多榆树,每到春末,榆树结出的榆钱纷纷落入蝠池中,金黄一片,故蝠池也有着“聚宝盆”的别称。蝠池借“福”和“财”的谐音,寓意主人的吉祥富贵。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福”字承载着中华传统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寄托,让我们共同保护、传承好这一文化珍宝,努力实现中华民族追求幸福的复兴之梦。
       作者单位: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guifeng